随着数字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已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公共服务、激发经济活力的核心要素。公共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是大势所趋,但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据有序流动与价值释放,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构建一个安全、可信、可控的公共数据开放环境,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至关重要的治理任务。
在日常的政务办公与数据流转过程中,潜在的泄密风险无处不在,许多场景看似平常,却暗藏隐患:
1.文档分发与传输失控:工作人员通过普通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如微信、QQ)随意发送内部敏感文件,甚至为图方便将包含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或未脱敏的统计报表发送至外部单位,一旦误发或账号被盗,极易造成大规模数据泄露。
2.自带设备与移动办公风险:工作人员使用个人U盘、移动硬盘等设备拷贝核心政务数据带离办公环境,或在家庭电脑、个人笔记本上处理敏感工作,设备丢失或感染木马病毒都将导致数据失控。
3.违规打印与拍照泄密:将敏感文件打印成纸质文档后带出,或使用手机对屏幕上的涉密信息进行拍照、录像,这种看似“原始”的方式却常常绕过复杂的电子防护措施,造成信息外泄。
4.第三方合作泄密:在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第三方合作时,需要将部分数据外发以供分析。若缺乏有效管控,对方人员可能将数据二次扩散、留存甚至滥用,合作结束时数据也无法收回。
5.离职人员数据携带:员工离职前,有意或无意地将工作中接触的大量内部文档拷贝带走,作为其下一份工作的“资源”,导致政务数据和核心知识资产流失。
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传统的边界安全防护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数据本身的安全防护必须得到加强,这就需要引入新一代的数据安全治理理念与技术。敏捷科技的数据安全防护解决方案,正是针对上述政务办公场景中的痛点,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战型保护体系。
敏捷科技数据防护方案:直击痛点,构建可信可控环境
敏捷科技的解决方案以“数据加密”为核心,以“外发审计与管控”为关键抓手,深度融合多种技术,为政务数据从创建、存储、使用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1.核心加密,守护数据本体安全:
ü 采用文档透明加密技术,对政务内部所有敏感文档进行强制自动加密。文件在内部授权环境中可正常使用,一旦未经审批脱离该环境,则无法打开或显示乱码。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因设备丢失、违规拷贝、离职携带等导致的数据泄露问题,确保数据“拿不走”。
2.精细外发管控,规范数据流动:
ü 当工作需要必须向外部发送文件时,文件外发管控功能至关重要。管理员可制定精细的外发审批流程,对需要外发的文件进行严格审核。经审批外发的文件可被设置为只读、禁止打印、打开次数/时间限制等,有效防止第三方合作中的二次扩散与滥用,实现数据“可用不可拥”。
3.全面审计溯源,震慑违规行为:
ü 文件外发审计功能详细记录所有文件的解密日志,记录文件内容、申请人、审批人等信息,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可快速定位泄密源头和责任人,为事件追溯提供铁证,形成强大的震慑力,让员工“不敢乱发”。
4.屏幕水印,防止拍照泄密:
ü 针对屏幕拍照现象,开启屏幕水印功能。电脑开机屏幕会自动覆盖带有员工姓名、工号、时间等信息的半透明水印。任何对屏幕的拍照行为都会使水印信息一同被记录,极大增加了拍照泄密的成本和风险,有效溯源至个人,防止“拍得走”。
5.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集中可控:
ü 所有功能均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进行配置和策略部署,管理者可以对全单位的數據安全狀況一目了然,实现集中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管理,真正达成“可控”的治理目标。
政务数据安全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目标是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通过引入以敏捷科技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安全防护方案,聚焦于加密、外发审计、文档加密、屏幕水印、外发管控等核心能力,能够有效应对日常办公中各类真实的数据泄露场景,化解客户痛点。这不仅为公共数据的开放共享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底座,更最终助力政府构建一个真正安全、可信、可控的数字治理新环境,让数据安全地服务于民、造福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