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产品中心
解决方案
客户案例
新闻资讯
伙伴合作
服务与支持
关于敏捷
行业资讯
敏捷分享丨多家银行收数据安全大额罚单,金融机构如何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2025-10-16    作者:敏捷科技

近日,多家银行收到数据安全问题的大额罚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集中公示多则行政处罚信息,一次性披露的罚单总额超 1.63 亿元,多家银行及相关责任主体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行政处罚。

中国建设银行因个别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等事项,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 290 万元


中国光大银行因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监管数据错报等事项,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 430 万元


中国民生银行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生产运维管理不严等违法违规行为,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 590 万元


招商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被金融监管总局给予警告并罚款 60 万元


华夏理财及相关责任人员因投资运作不规范、系统管控不到位、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金融监管总局罚款 1200 万元,对王涛、张志涛警告并罚款合计10万元,机构与个人罚款合计 1210万元


640.png



金融机构数据安全合规步入强监管新时期



金融数据安全监管并非新话题,但近年来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日趋严格。


监管法规体系日益严密。6月30日正式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标志着金融数据安全监管进入新阶段。这一办法明确了业务数据分类分级要求,规定了数据处理者的安全保护义务,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


执法行动常态化、专项化。公安部部署的“护网—2025”专项工作正是持续加大网络和数据安全监管力度的体现,通过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整治突出问题。从近期案例看,监管处罚不仅追究机构责任,也越来越强调追究个人责任。体现了“双罚制”的监管趋势。



金融机构数据安全合规:频踩三大雷区



内部环境数据安全管控不足成为重灾区。以上海华瑞银行为例,其内部环境中的数据安全管控不足是导致被罚的主要原因。内部数据处理环境是金融机构运行核心业务、处理敏感数据的真实环境,一旦管控不到位,极易导致数据泄露、篡改等严重安全事件。


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缺失问题突出。许多机构在数据分类分级、访问控制、操作审计等环节存在明显漏洞,未能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从监管披露案例看,部分机构甚至缺乏基本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更谈不上有效落实。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控不足值得警惕。金融机构将部分业务外包时,未能有效监督外包服务商的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导致数据安全责任边界模糊。



金融机构数据安全合规建设路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挑战和持续加强的监管环境,金融机构可采取以下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安全防护:


数据分类分级是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数据处理者建立健全业务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并根据分类分级结果采取差异化保护措施。金融机构应准确识别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这是合规管理的第一步。


终端数据安全防护是关键环节。根据监管要求,高敏感性数据项原则上不在终端设备和移动介质中存储,确需存储的,数据处理者应当统一规范管理相关需求场景。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对终端设备上的数据存储实施严格管控,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措施。


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从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到销毁的各个环节,都需建立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对于高敏感性数据的使用,原则上不采取导出方式,确需导出的应当统一规范管理。


技术防护与管理措施并重。在部署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数据防泄漏等技术措施的同时,还需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责任,加强员工培训,形成技管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数据安全合规体系,既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必然选择,更是金融机构在数智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敏捷科技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数据安全合规解决方案,助力机构构建安全可靠的数据治理体系,在数字化转型中行稳致远。


电话:1812017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