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安部通报:留学生郝某被策反当间谍,回国后潜伏于核心要害部门窃密,最终被判无期徒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案件再次敲响了数据安全的警钟——在数据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今天,保护涉密数据就是保卫国家安全防线。
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涉密单位作为国家重要数据资产的核心持有者,其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如何构建坚不可摧的涉密数据防护体系。 涉密数据防护体系:三道防线筑牢“钢铁长城” Part.1 第一道防线:智能分类、精准管理 >> 普通经营数据定密为内部公开级:企业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基础权限控制; >> 核心商业秘密定密为商密级:一文一密加密、外发管控、文件水印、操作留痕审计; >> 国家安全数据定密为绝密级:强制物理隔离(如军工企业封闭网络)、国密算法加密、访问者生物特征认证。 数据分类后,涉密单位及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针对三类数据可以进行部署差异化技术策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释放了数据价值。既不让普通数据“过度防护”拖累业务,也不让核心机密置于风险中。 Part.2 第二道防线:技术赋能,全程管控 涉密数据防护需要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检查-监测-告警-处置-溯源”的闭环管理流程。 >> 事前防御:采用透明加密技术,对内部核心数据进行自动加密处理,实现“对内透明,对外受控”的效果。在文件创建之初就启动加密保护,确保数据从诞生起就处于安全状态。 >> 事中控制:通过后台监控程序实时捕捉应用程序对文件的操作(打开、复制、粘贴、发邮件等),并对不安全操作进行安全处理。实时监管对敏感文件的各类操作行为,严密监控通过各类渠道将敏感文件非法传输至组织可控范围之外的行为。 >> 事后追溯:利用文件水印等技术手段,对文件、图片等操作行为进行全面关联分析,构建事件关联图谱,高效定位泄密源头和传播路径。 Part.3 第三道防线:制度保障,体系防护 >> 最小特权原则:各类主体:人员、设备和应用,拥有的特权应为满足其业务需求的最小特权; >> 分权制衡原则:敏感场景的最高权限角色、操作角色和审计角色应由不同主体担任; >> 主动防御原则:构建主动安全感知和防御能力,积极发现安全风险,降低安全事件影响。 在组织层面,应建立严格的身份鉴别和授权管理机制。数据交换系统应采用数字证书或标识数据等方式实现身份认证,建立黑、白名单机制,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的安全漏洞及时防护和修复。 构建立体、系统、高效的涉密数据防护体系需要技术、管理和制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科学分类是基础,技术防护是手段,制度保障是根本。只有筑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数据安全防线,才能确保国家核心秘密安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敏捷科技先后为河南省委办公厅、江苏省情报所、云南网安、郑州公安、湖北省交通管理局、吉林省物资管理局等政府机关、军工企业等单位提供合法合规、高效稳定的数据安全防护产品和技术服务。未来,敏捷将不断打磨核心技术与服务能力,为涉密单位构建坚不可摧的数据安全防线,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驾护航!